招商加盟热线:

2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新高考全面实施3+3与3+1+2选科模式并存中职学生规模化进入高考!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4-01-17 03:26

  开槽沉头强攻螺钉动能拔塞器短中心线针齿轮向心轴承圆轮缘手轮原标题:新高考全面实施3+3与3+1+2选科模式并存,中职学生规模化进入高考!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内容提到,第五批八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画上句号。

  报告内容显示,2022年6月,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份正式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至此,始于2014年9月的本轮新高考改革,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除西藏和新疆外,全国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五个批次逐步进入了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第五批新高考省份的改革方案与此前第三、第四批省市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变化,这意味着这一轮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基本完善,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体系形成。

  扩大试点阶段:第二批由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于2017年开始实施,2020年落地;

  规模化推进阶段:第三批由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于2018年开始实施,2021年落地;

  全面实施阶段:第四批由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省(自治区)于2021年开始实施,2024年落地;

  第五批由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自治区)于2022年开始实施,2025年落地。

  国务院文件里对新高考改革的表述有三个“有利”,第一个就是有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第二个是有利科学选拔人才,第三个是有利公平。这三个有利是有顺序的,特别强调学生的选择权,取消文理分科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作为首轮高考改革先行先试者,取消文理分科后,上海和浙江考试科目都实行了“3+3”选科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浙江省为7门,包含技术)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第二批实行新高考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沿用了“3+3”选科模式。

  新高考改革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权,却遭遇学生与家长的功利算计,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在改革过程中,浙江省出现了“弃学物理”现象。

  第三批启动的8省市在充分保障学生选择权的情况下,采用了“3+1+2”模式,对于学生的选科做出适当限制。物理、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再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选考2门。除遏制功利选科外,选科组合也由“3+3”模式的20种组合降低至12种组合,降低了中学选课走班教学难度,有利于高考改革在中西部的平稳推进。

  图4.2.3 “3+1+2”模式与“3+3”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3+1+2”模式推出后,在江苏省又出现了“弃考化学”现象。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

  此次《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共计修改196个专业,所列出的92个专业类里,6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56个专业类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5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59.78%。其中,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类,一共61个专业类中,55个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达90.16%。至此,对于想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同学,就必须选物理和化学,彻底遏制了功利选科造成的弃考物理和化学的现象。

  第四批和第五批改革省份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均采用了第三批改革省份的“3+1+2”模式。

  至此,共有23个省份采用了“3+1+2”选科模式,占实行新高考省份的八成;有6个省份采用“3+3”选科模式。形成了两种模式并存、“3+1+2”为主的格局。同时,通过《选考科目要求指引》以及各省选科保障机制对高中生选科进行指导和调控。

  从“3+3”到“3+1+2”,院校自行设定选科要求,到2018年初版选科指引,再到2021年新版选科指引,不难发现,高校选考科目对物理、化学科目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反映了我国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在高端技术被封锁、《中国制造2025》转型的背景下,国家更需要产业脱虚向实,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新高考下,高考生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不一样,加之不同学科之间试题内容、形式、难度、考查角度等存在差异,各科目原始成绩简单相加会造成学科之间不公平不公正。等级赋分制就是为了解决以上弊端而生的。它有效克服了由于考生群体不同、试卷难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通过规则换算成等级分,以名次为标准,让不同科目具有可比性,不再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单科成绩在总排名中的名次为标准。

  所谓等级赋分制,是指新高考规定选考科目(“3+3”选科模式地区是全部6个选考科目,“3+1+2”选科模式地区是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共4个科目)考试成绩根据原始成绩按等级进行赋分,是根据考生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非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

  首批试点省份上海和浙江采用的是3分一段的等级赋分制,起评分为40分。第二批试点的山东省,吸取首批试点省市的经验,结合本省考生数量大的实际情况,采用了1分一段的等比例赋分,起评分为21分,增加了赋分成绩的区分度。

  基于第一批、第二批改革试点经验推出的1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制,更加科学、规范,区分度也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改革省份都采用了1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方式。

  浙江省也于2021年初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考选考工作的通知》,将赋分方式从3分一段的等级赋分调整为1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方式。

  以目前已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市等级赋分制来看,可分为3个类型: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代表的3分一段的等级赋分方案,以山东为代表的一分一段的等比例转化赋分方案,以海南为代表的标准分方案。

  自2017年新高考改革落地以来,在志愿填报方式上,第一批试点的上海市采用了“院校专业组”模式,而浙江省则采用了“专业+院校”模式。相比较传统高考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在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上更灵活,选择空间也更大。

  “院校专业组”是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本科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而设置的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一所高校可设置1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1个“院校专业组”即为1个独立的志愿,考生在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中均须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在传统的志愿填报模式下,一所大学只有1个代码;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1个志愿对应1个“院校专业组”,一所大学会有多个不同的代码。

  “专业(类)+院校”模式,也就是以“1个院校+1个专业(类)”为1个志愿单位进行填报,且不再设有“是否服从调剂”选项。考生既可以选择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还可以选择不同专业下的不同高校。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展开,范围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其中14所高校面向多省份(如下图),85所高校面向省内进行综合评价招生。

  图4.3.1 面向全国或多省份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院校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官网

  浙江省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规模最大。2011年,浙江省率先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三所省内高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到2018年以后,在浙江省实施“三位一体”招生的省内外高校在60所上下,2023年共有42所省属高校以及包含浙江大学在内的9所高水平大学在浙江省实施了“三位一体”招生。

  图4.3.2 2011-2022年浙江“三位一体”省内招生院校数量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内容显示,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91万,净增长近100万,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创下新高,核心原因还是中职为代表的学生规模化进入高考,而非适龄人口的变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考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为广大中职包括高职学生拓宽了升学路径。

  报告同时指出,伴随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高职大扩招的结束,高考录取比例出现了下滑。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193万,但是录取人数增长缓慢,仅有1014.5万,录取率明显低于2021年的93%。

  报告认为,从推动生源增长的因素看,未来伴随职教高考的进一步完善,高考报名人数还将在一个阶段内继续增长。但遗憾的是,这种增长不可持续。2022年我国新生儿降至956万人,6年间下降了830万人,呈现了断崖式下降。十余年后,高校必然将面临、承受生源快速下降的危机,必须未雨绸缪。

  2023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2022年增加9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逐渐回落,直至2014年止跌并连续10年增长。最近两年净增报名人数更是迅速增加,2022年新增高考报名人数115万,今年又新增近百万,出现了一个新高峰。

  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核心因素是中职学生的大规模加入。近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口径和90年代完全不同,大量中职学生成为高考报名人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对中职的定位第一次明确调整为升学与就业兼顾,明确提出了职教高考的概念,要求扩大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建立清晰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包括专科、本科以及本科以上阶段。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大幅增加,和这一政策的调整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各省市高考报名人数不仅仅包含传统的6月份(过去是7月)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还包含了大量参加中职单招的学生,甚至专升本考生。

  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23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共有68.4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其中,普通高考报名人数50.97万人,对口升学考试报名人数16.69万人,少年班等其他考生约0.74万人。实际参加6月全省统一高考的考生人数约为47.77万人。参加传统6月份普通高考的人数只占高考整体报名人数的3/4。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约65%的中职生升入了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升学途径包括了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普通高考等多种方式。这一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职学生已经成为高考报名人数增长的主力军。

  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还有一个基础生源层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适龄人口阶段性波动,一方面是高中教育的普及。

  3年前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6.4万人,比上年增长36.91万人。中等职业招生644.7万人,比上年增长44.33万人,两者合计增长达81.24万人,基本逼近今年高考报名净增长人数。

  根据适龄人口统计情况,18年前即2005年,新生儿出现小幅增长,达到1617万,这也是2003-2011这个区间新生儿最高的一年。

  2004年至2016年,我国新生儿的数量基本稳定在1500-1600万左右,在未来的十五年左右,高等教育的基础生源基本保持稳定,甚至会略有增长。

  2002年至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一直在持续上涨,202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完善及高中教育的普及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虽然2019-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从1031万增长到1291万,增加260万人,增长比例达到25.2%,但相应的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仍保持在792.71万至876.44万的区间,除最后一年外,其他年度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800万左右。

  近年新生儿数量快速下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新生儿进入下跌区间,长期徘徊在1600万左右。受二胎政策红利的影响,2016年成为最近20年新生儿的高峰,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此后出现断崖式下降,6年后的2022年,新生儿人数首次跌破千万,只有956万,减少了830万人。假设17年后,在新生儿数量100%健康成长,一个不分流,不流失的先决条件下,这956万考生,也已经明显低于2022年高校招生人数1015万人。

  这几天,全国1291万考生奔赴考场,迎接一场大考。为了这场考试,一些地方鼓励大家安排错峰上下班,还有地方组织了爱心车队为考生保驾护航……高考,成为街头巷尾、千家万户关注热议的一件大事。

  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高考已经走过了46年。时代在变化,人生的选项也在不断增加,但高考承载着的朴素愿望始终没有变。

  大家关注高考,关心赴考的孩子,这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对付出就有回报、奋斗成就人生的认同,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渴望与守护。

  通过高考见证奋斗、创造未来,一直以来都是个体、家庭与时代赋予高考的意义。恢复高考以来,累计有2亿余名考生参与其中,为它紧张、兴奋和燃烧。

  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这场大考正是许多人实现人生“逆袭”,最终在诸多领域表现突出,实现人生价值的开端。

  前两天,航天员桂海潮乘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从小生活在西部贫困山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他,就是通过高考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迈出了实现“飞天梦”的第一步。从莽莽大山飞向浩瀚宇宙,他诠释了何谓“知识就是力量”。

  在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张桂梅校长用生命办学,创造了山区教育的奇迹。10多年间,2000多名大山女孩通过高考圆了大学梦,很多人后来成为了教师、警察、军人,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更不要说,1977年10月,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全社会一下子沸腾了。那一年,570万人进入考场,27.3万人被录取。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从农民、工人到导演,高考就是他跨越山海的桥梁。他曾说:“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高考的“难”,不在试题,而在于对人意志的磨炼。当我们怀念高考,怀念的是挥汗如雨、奋笔疾书的日子,怀念的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光,怀念的是胸怀梦想、绝不言弃的岁月。不管走多远,高考始终撩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弦。那片年轻的战场,从未远去。

  高考的最大意义,也绝不仅仅在于考了多高的分,上了哪一所学校,更在于每个过来人都能从这段不懈奋斗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收获宝贵成长。从某种意义说,高考已经和国人的拼搏精神融为一体,是青年向上的精神载体。

  当我们把视野打开,不难发现,高考改变了一代代人的人生,更深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高考是发现、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迄今,我们还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合适、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制,来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通道。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录取率仅为4.7%。到今天,虽然高考人数增加了一倍多,但录取率已是当年的近20倍,更多优秀学生步入高等学府。

  通过高考这一选拔机制,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在全国各地流动,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驱动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前文提到的桂海潮就是如此,不仅走出了大山,成就了自我,还为祖国出征,飞向了太空,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当中。

  高考,是加速社会流动的一场“革命”。回望历史,阶层固化是各朝各代都难以消除的弊端。虽然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的科举制度,曾是寒门之子步入上流社会的一个通道,但是其群体规模很小。

  高考让广大学子得以在同一个平台公平竞争,大家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深造,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用知识改变命运,即便他们有着不同身份、来自不同区域、拥有不同财富。

  数据表明,在阶层流动的贡献度上,中国教育远优于美国。据中国侨网报道,根深蒂固的歧视、种族主义思想的灌输、难以逾越的网络鸿沟,甚至童工问题,都让美国有色人种学生的教育生涯变得困难重重。

  高考,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公正。有学者曾指出,“恢复高考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对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国家而言,她“重新回到了制度性培养知识分子和遴选精英的轨道上”。高考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公平”“开放”就是其中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政策展现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力度。比如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比如出重拳打压牟利资本对教育领域的过度渗透;比如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校招生持续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等等。

  时代不会辜负青年学子,我们已经朝着“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的方向不懈努力。正如习指出: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坦白而言,如今的高考制度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重点高校中县城、农村考生的数量有减少趋势,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仍有一定难度;比如高考压力一级一级传导,造成较为普遍的焦虑和“内卷”;比如高考分省录取的方式导致各地区录取率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受到一些争议……

  此外,近年来,关于“学历贬值”“文科生就业难”的讨论越来越多。有时候,上大学的确不等于就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跟大学扩招、市场接纳能力、多元就业选择、个体预期等因素有关,但绝不意味着高考无用了。高考依然是最公平和有效的选拔方式,依然是年轻人改变命运、实现梦想、创造未来最公平的途径。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断“进化”与完善,但再好的制度设计,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想要一下子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创造有利条件、渐渐突破壁垒,让社会资源快快地流动起来,让人人都有向上走的通道、往上冲的可能。

  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把“独木桥”变成“平衡木”,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标准与多元之间寻求最恰当的平衡。比如,如何通过标准化考试确保流程严谨科学,如何兼顾考生的多元差异等。

  守护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始终应该是关注的重点。高考的本质是平等地分配接受高等教育和参与竞争的权利,中国如此,国外一些国家也是如此。不能只依靠学生和家庭的毅力与决心来实现公平竞争,而要以科学的制度设计,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始终看见阳光、充满希望。

  对青年学子来说,一考定不了终生,人生还有无限可能。高考考得好,不意味着就可以从此歇脚,人生的赛跑才刚刚开始。倘若考得不够完美,也不要就此给自己贴上“我不行”的标签。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步子就能迈多远,只要朝着锚定的方向不懈奋斗,每个人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在祝福每个青年学子勇敢奔赴星辰大海的同时,笔者想引用2003年高考录取揭榜之际,习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过的一句话来作为收尾: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